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2月,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宋金开战的真正原因及细节分析

  宋金开战的真正原因及细节分析 山野逸仙 做过医生,喜欢历史、文学、科技 1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宋金本是盟友,曾签订《海上之盟》,宋金双方约定,金国取长城以北辽国五京中的 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 。北宋攻取长城以北的 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 。灭辽后,北宋攻占的辽国土地归北宋所有,北宋把原来给金国的岁币转给大金国。 公元1122年,金国如约发兵,按以前约定攻占辽国三京,而北宋两次派兵征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郭药师投降北宋,带过来两个州(一州四县),没能完成合约规定的夺取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没办法向盟友求助。金国派完颜宗翰出兵,又顺利拿下两京。于是问题来了,这两京按《海上之盟》约定,北宋攻取,北宋占有,现在金国拿下,该给谁呢? 金国人少,灭辽后土地扩大太快,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占领,于是金国仍旧用辽国原来的官员继续管理相关的土地,长城以北,原为汉民,在心理上都倾向于北宋。于是不少州县自动脱离金国转而投向北宋。按照盟约规定,这些叛离金国的人,北宋是不能接收的,双方即为盟友,就不能相互招降纳叛,战争失利,没能完成此前预期的宋徽宗当然不甘心,于是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不顾盟约条款,对那些叛离金国投向北宋的州县照单全收,还给叛归的人大大的封赏。甚至把景州(今河北遵化境内)升格为栾川郡,明目张胆玩起了挖盟友墙角的勾当。 宋徽宗赵佶 对金国来说,这也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这些州县本来是许给北宋的,但前提是北宋自己攻取,虽然北宋攻取失败,但毕竟也与辽军展开大战,牵制了辽国很大的军事力量,实际上也帮了金国的忙,虽然最终金国夺取,但于情于理都不能一点都不给盟友北宋。另外,金国建国时间还很短,国家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又极其缺乏管理的方的人才,土地极度扩张以后不得不大量使用此前归顺的渤海国人和辽国的旧臣。这些人的忠诚度是很低的。事实也是如此,临近北宋的几个州县纷纷叛金投宋,南京留守张觉甚至重新恢复大辽国号,见大辽已经没有希望,又转而投靠北宋,金国对这些事情也是没有太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金国采取了拿这些管理困难的土地和北宋换钱的办法,把燕山府境内早期投宋的几个州县割给北宋,但北宋必须为这些州县交大量的代税银,于是在公元1123年,金人把燕山府(北京附近)周围的六个州割给北宋。在交付北宋前,金国迁走了大量燕山府的居民,等于送给北宋一个残破空虚的燕山府。 事情到此本来告一段落

弹性外交:300年文治帝国的生存之道 陶晋生

  弹性外交:300年文治帝国的生存之道  2021-11-03 16:06       宋朝立国300年,经济、文化、科技异常繁荣,堪称文治帝国。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和平的外部环境,但宋自始至终都处于强敌的挑战之中。契丹、女真和蒙古武力强盛,相继兴起并入侵中原,其所依赖的骑兵,机动战斗能力胜过农业民族的步兵。宋初屡次北伐失败的教训,使得宋朝不得不面对无法制服强敌的现实,于是基于理性的考虑,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来解决外部的威胁和侵略。知名历史学家陶晋生在他的新作《宋代外交史》中详细叙述了宋朝在强敌环伺之下的生存之道。 10世纪初,大唐帝国崩溃,朱温建后梁,占据汴京。同时,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统一内部,于905 年与据有山西的突厥沙陀领袖李克用结盟,扩张势力。 从五代开始,多个政权并立,东亚格局逐渐进入多元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政权都体认到不能达到唯我独尊的局面,需要用外交的手段来维持竞争的能力甚至生存。 在多元体系中的宋朝需要外交。宋代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辽、金和蒙元三朝。宋朝建立以前,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已建号称帝,其皇帝的地位,中原无人能够动摇。后晋石敬瑭用割地、称臣称子和进贡岁币的方式与契丹耶律德光议和,得到“父皇”的援助,取得中原的政权。而后晋成为契丹的附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宋以前的朝代曾经用贿赂的方法应付周边政权,最显著的是利用和亲政策来笼络邻邦的君长。以岁币和土地来换取和平与政治军事的支持,则是后晋对契丹首开其端。宋代君臣对后晋的称臣纳贡记忆犹新,尤其岁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作为外交的筹码。其后两宋外交政策的核心竟是岁币,并且发展为外交方面的一种重要手段。 宋太祖虽然有心缔造大一统的帝国,但当时他的重点在于先收服南方诸国。宋太宗试图以武力夺回五代时失去的燕云地区,两次北伐契丹失败后,群臣纷纷劝太宗“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他们提出的政策是用平等的国书致契丹,以金帛和贸易以及和亲来避免战争。也就是说,当时宋已经承认契丹的势力可以和中国匹敌,恢复燕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这样的对手,利用中原丰富的资源和物产来换取和平,即使有些委屈,却是当时宋朝君臣认为比较适当的外交政策。 宋真宗与辽圣宗订立澶渊盟约,形成“澶渊模式”,就是以外交的手段缔结和约,维持与邻邦之间的友好及和平。南宋叶适说:“以金币啖虏,本景德以来立国之素规耳。”宋朝以此模式执行外交

北宋与高丽的曲折外交

  写文章 登录 北宋与高丽的曲折外交 秋原 盛朝慷慨传征事 瀚海峥嵘戍边兵 113 人赞同了该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源于我在知乎上回答的一个问题。地址如此: 北宋的藩属国是不是只有西夏和交趾两个? - 秋原的回答 当然,您不用点击这个链接去看,因为本文内容与之相同。 公园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三年后,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国正式向北宋称藩纳贡,双方建立宗藩关系。从公元十世纪前叶到十二世纪前叶“靖康之变”、“建炎南渡(宋高宗赵构南逃到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的大约二百年间,双方有大致五次大起大落的转折,期间发生过很多值得一提的历史故事。 一、 高丽太祖是新罗贵族王建,他在朝鲜半岛建立高丽政权是在918年,比北宋要早40多年,宋太祖赵匡胤还没出生呢,“国祚长远(相比北宋)”,是后来高丽君臣给自己寻找的一个心理优势,并经常挂在嘴边。 众所周知,苟延残喘的大唐帝国,是在907年被朱温篡位而亡。随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将领仗着地盘和军队,纷纷称帝建政。王建在文化上仰慕“唐风”;在政治上受时局影响,也产生了在朝鲜半岛称帝的念头,二十年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个主张,于938年,派使臣前往中原朝觐石敬塘,奉后晋为宗主国,称藩纳贡;但一些属于僭越的称呼和规制,还是在高丽国内保留下来:大王的居所叫“皇宫”而不是“王宫”;王妻称“后”而不称“妃”;王储叫“太子”而不是“世子”;从太祖王建到光宗王昭的前四位国王都给自己定年号等等。一直到蒙古人崛起,元军对高丽发动更猛烈的征伐,并迫使高丽称藩后,在元朝的要求下,高丽才废止了一些僭越行为。 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三年后的963年十一月,高丽光宗王昭正式向北宋称藩。作为宗藩之间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藩属国必须使用宗主国在位帝王的年号,因此,光宗王昭弃用自己“峻丰”年号,从964年开始,在国内统一使用宋太祖的“乾德”纪年。 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对契丹发动了两次进攻,企图夺回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两次战争都是先获小胜而后大败。 以此为引,宋与高丽的第一次转折出现了。 赵光义发动北伐前,曾要求高丽出兵,以藩国偏师的姿态,进攻辽国的辽东地区,与宋军配合作战。在他给高丽的诏谕中写着诸如“奋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虏”之类的豪言。高丽出于自身考虑,并不打算出兵,仅仅做

宋代外交:面对不同的对手,展露出不同的外交思维

  宋代外交:面对不同的对手,展露出不同的外交思维 2021-05-10 16:43:06 来源:  醉轻弦    举报 0 分享至 在建立东亚新秩序,主宰东亚近三百年的唐朝灭亡之后,东亚局势风云变幻,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终结后,最后的赢家宋朝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以往朝代从未遇到过的新局势。作为汉族的代表,宋朝参与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这三百年间的国际博弈当中。在这三百年间,汉,党项,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民族,相继崛起,主角不停更换。 面对局势复杂的东亚格局,宋朝发展出了一套完善复杂的外交思想。 因为国内外局势的复杂,历史因素的积累,宋朝的外交思想总是充满着冲突,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混乱。但是宋朝仍旧凭借自己的外交手段,保证自己三百多年的国祚,恢复了唐末的乱世,为华夏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乱世终结,东亚局势复杂 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的东亚大陆上,除了汉族为主的中原王朝以外,东北地区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西北地区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国,还有在12、13世纪初建国的金、元等,不同国家力量此消彼长,构建了东亚政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这种格局的变化对赵宋王朝的外交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朝面对不同的对手,也展露出不同的外交思维 01.宋辽夏三国鼎立 960年宋朝建立,凭借着其先进的文化、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在东亚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主角”。宋立国前,在它的北方已经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十世纪初的契丹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英勇善战,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占据着有利战略要地。不久之后,党项人于西北崛起建立西夏,参与到大国博弈之中。 在统一华夏的过程中,宋朝采取“先南后北”的政策,在平定南方后,宋朝面临着占据山西地区的北汉,以及其背后,占据燕云十六州的辽。在多次交手之后,辽宋两国缔结澶渊之盟,开启了百余年的和平。而在面对西夏时,宋朝态度就极为反复,既有订立盟约的和平时期,也有册封管理的羁縻时期,更有为了消弭变换的战争时期。 总体来说,东亚局势在辽国建立,至北宋灭亡的这段时间内,都是保持着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各国之间多有冲突,但宋朝仍是积极寻求和平 。 02.女真崛起,席卷天下 十二世纪初,女真族是辽朝统治下的一个部族,就是这样一个弱势部族政权,建国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推翻了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的辽与北宋,“以小取大,以寡取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