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清朝时期[ 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

 

清朝时期[编辑]

明末清初,由於清兵入塞入關戰爭中的屠城事年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庚寅之劫[參⁠ 150]三藩之亂的關係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學家葛劍雄認為明清之際人口的跌幅估計可達40%,從崇禎元年(1628年)以來平均每年下降19%,至順治末年達到谷底[參⁠ 151]。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人口隱匿數量遠大於人口損失數量,而真正人口損失最大的時期就是入關戰爭戰亂時期的滅絕性屠殺如屠蜀事件。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史學家姜濤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趙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增至4億。清朝人口的增長一反中國人口過去的波浪式增長型態,呈現斜線上升[參⁠ 152]。19世紀時,清朝因為太平天國的起事、捻亂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不少天災,光緒三年山西、陝西發生旱災,因飢荒與暴亂而死的人達一千萬以上。最後加上海外移民風氣日盛,因此到清朝滅亡時,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3千萬多人,與道光年間的人口數差不多[參⁠ 153]

清初有「六大弊政」{{refGT|1=[參⁠ 154]剃髮(或薙髮)、易服圈地、佔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參⁠ 155]。清初曾頒令諭:一、八旗制度移入關內,全族皆兵。二、鼓勵滿人入關。三、圈地,使近畿五百里內全屬旗人所有。四、禁止旗漢通婚;禁止滿人自由擇業[參⁠ 156]。弊政中的投充和逋逃皆為圈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康熙親政後即立即下令永遠停止圈地,並逐步放寬對逃人的禁令並最終裁撤督捕衙門。隨後康熙開始採取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參⁠ 157]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经过康雍乾盛世获得长期的休养生息,汉人人口迅速增加。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到1850年的中國人口超過四億,清末为了充实边疆并防止沙俄的渗透,方才解除多年禁令,正式准许汉人重新进入東北。後來在张作霖统治東北时期,更是大量引入山东汉人闯关东,改組了東北地區的民族成分[參⁠ 158]

清朝的人口擴張和流動規模在長期性和常規化等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參⁠ 159]。為了「移民實邊」,發展經濟,保衛疆土,清政府鼓勵內地人移民到蒙古南部及新疆地區。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內地各省約有七百至八百萬人遷移到邊疆和海島地區,形成了一股股由中原向東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四面八方輻射狀的移民浪潮[參⁠ 160]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你不需要这个世界理解你。没关系的。有的人永远不会真的理解他们没经历过的事情,但有些人会理解,要对理解你的人心怀感激。 ——马特·海格

  章工 @435hz · 15小时 你不需要这个世界理解你。没关系的。有的人永远不会真的理解他们没经历过的事情,但有些人会理解,要对理解你的人心怀感激。 ——马特·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