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浅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内容提要本文简单探讨了陶渊明的生死观,以及其主张“形神俱灭”的无神论主张。

关键词陶渊明;仕隐;生死观

生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命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古代很多诗人都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但是,却没有一位诗人如陶渊明一样在诗歌中如此多地观照生死,“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甚至在其人生的弥留之际,别出心裁地为自己写下《挽歌》和《自祭文》,表达了他直面生死的达观。

其实,陶渊明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于生死的探讨,包括自己的生,自己的死;他人的生,他人的死,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个“性本爱丘山”的田园诗人,确切的说他是一个“归田”诗人,他曾经屡次三番地出仕,又屡次三番地归隐,在出仕与归田之间徘徊,正是其探索怎样生的问题。

一、生——“但使愿无违”

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文人接受的是儒学思想,“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说明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陶渊明也不例外,其有诗云“少时壮且厉,猛志逸四海。”流露出了其少年时期的志向,因此,陶渊明出仕就是为了实现其作为一个儒生文人的抱负。

但是陶渊明生不逢时,东晋是个世族大地主阶级专政、门阀之风盛行的社会,“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和“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役”是社会常态。陶渊明属于庶族地主阶级,因此,他就算有什么豪情壮志也是壮志难酬,他看清了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现实,发出了“江山岂不险?”的反问,毅然弃官归田。中间他进进出出,“一去三十年”完全也是为生计所迫,“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既然陶渊明发现自己不能通过出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一般文人一定慨叹壮志难酬,批判社会,甚至远离社会不问世事。陶渊明不同,他虽然归隐山林,躬耕田园却是在田园中等待或找寻另一种生存方式。

果不其然,他找到了,那就是“但使愿无违”,他知道出仕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在田园登高怀远,诗酒为伴,乐在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虽身在田园,心还是不忘天下。在田园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也找到了心灵安顿的所在。

陶渊明不仅探讨自己的生死,也探讨他人的生死。对于他人的生死问题,陶渊明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是反对他们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的。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壑,用此空名道。”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由此可知,陶渊明并不赞成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二、死——“死如之何”

陶渊明在《连夜独饮》中曾说:“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在其不惑之年陶渊明写下这首诗,四十岁的陶渊明已经看透生死。他主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裸裸的来,赤裸裸地走,有诗应证:“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人生实难,对于生死,陶渊明不执著于生,不执著于死,一切顺其自然,虽然他也曾“常恐大化尽”但他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死如之何”呢?陶渊明就是这样潇洒。

三、生死论争——“神不灭论”与“形神俱灭”

陶渊明生逢乱世,经历了晋宋易代,期间不仅社会混乱,思想也很复杂,佛教宣传轮回报应,道教主张求仙长生,他们都主张“神不灭论”,而陶渊明则坚持“形神俱灭”的无神论思想。

陶渊明与宗教关于生死的论争主要表现在其与著名僧人释慧远的论争上。释慧远大肆鼓吹“神不灭论”,于元兴三年(404)作《形尽神不灭论》,义熙九年(413)又作《万佛影铭》,对此,陶渊明则作《形影神》来反驳他。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由于释慧远宣传的“神不灭论”的影响很大,有些人为了死后或来世幸福,出现了向佛寺和鬼神施财成风的现象。而那些深受道教影响的人便求仙服丹以期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陶渊明亦作诗讽刺——“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陶渊明主张“形神尽灭”反对迷信正如其《挽歌》中所说:“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说?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最后,笔者以陶渊明的两句诗来总结陶渊明对待生死的看法:“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陶渊明集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8.01.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