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英语: ideology ,意为“理念或想像的学说”;也译作 意识型态 ; 周德伟 译作 意理 [1] [2] ;中文早期曾经译作 意德沃罗基 ,属音译; 林毓生 主张 音译 意译 合一,译为 意缔牢结 [3] )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 [4] :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意识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 [5] ;若考虑政治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可参见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 。 卡尔·马克思 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产物,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扭曲对于现实的认识 [6] ,马克思也称其为 上层建筑 。通常是某些社会的道德 价值观 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撕裂主要体现在 左派与右派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 安托万·德斯蒂·德·特拉西 于1796年提出。 [7] 官方意识形态 [ 编辑 ] 官方意识形态指由 国家机器 进行 政治宣传 的意识形态,通常和 一党专政 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相关 [8] ;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 后毛泽东主义 到 后马克思主义 的官方意识形态变化 [9] 。 政治 [ 编辑 ] 参见: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 当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wertfrei)的概念时,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并通过 媒体 来转达意识形态。 哈维尔 在《 无权者的权力 》写道,意识形态代表正日益成为 权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的核心支柱,为权力的 存在 制造借口,提供内在凝聚力。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加强了,越来越远离现实,但却具有了特异而实在的力量。它变成了现实本身。当然,这是个完全自我封闭的现实,在权力内部,这个伪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比真正的现实还有分量。 祭祀仪式 的重要性越来越超过藏匿在后面的现实。 现象 的重要性不再产生于现象自身,而在于它在意识形态概念世界里所据的 座标 。不是 现实 决定 理论 ,而是理论决定现实。因此,权力离意识形态更近,离现实更远了。权力从理论中汲取力量,成为理论的 附庸 。这样难免就导致了一种悖乎常情的结果:不是理论和意识形态为权力服务,而是权力为意识形态服务。就好像意识形态在权力中凌驾权力之上,自己变成了 独裁者 。最后,看